“刘公岛杯·复兴故事会”征文作品集中展示(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11-10 

全文字数:7857字

悦读时长:20分钟

由威海市委组织部和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主办,刘公岛管委、威海日报社协办,威海新闻网承办的“刘公岛杯·复兴故事会”征文大赛于9月初启动以来,共收到作品278篇,现征集工作已经结束,评审团按照获奖作品与入围作品1:3的比例,对征集作品进行了初步筛选,共有57篇作品进入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环节。前期已经展示了部分作品,剩下入围作品于11月6日至14日在“掌上威海”“威海组工”“寻梦威海”公众号集中展示。11月15日-20日进行网络投票,请大家多多关注!为了投票结果公平公正,作品展示及网络投票阶段不公开作者姓名。


今天展示第二十八篇至三十三篇优秀作品


第二十八篇


翱翔的海燕


第二十九篇


传奇古井——统领井


第三十篇


抗战岁月中的白衣天使


第三十一篇


我太姥姥的革命故事


第三十二篇


胶东渔民领袖——宋潮文


第三十三篇


往返“孤岛”的信使




第二十八篇

翱翔的海燕




“你真是一个好船员啊!”

“比起我们女船长,那我还差远了。”

“你们女船长是谁呢?”

“20岁的一位姑娘。”

“她叫什么名字?”

“她名字叫“海燕”,这是贫下中渔给她起的名字,说她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就像海燕一样迎着风浪展翅高飞!”


这段对话,出自马季先生的相声作品《海燕》,作品中提到的女船长,就是当时大鱼岛村“三八船”的宋立芬。


1970年9月,在大队干活的宋立芬主动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她要上船劳动、出海作业。消息一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女人上船”成了大家议论纷纷的焦点。千百年来形成的渔家文化世代相沿,上船出海有许多讲究,其中就包括不许女人上船,流传着“妇女跨网网要扔,妇女上船船要翻”的顺口溜,女人上船可是绝对不能触碰的大忌。


不光外边的人冷眼看笑话,就连家里人也不是很支持,可宋立芬和几位姐妹却坚持在一片质疑声中,踏上了船舱。


船上艰苦的作业条件超出了姐妹们的想象,黑漆漆的船舱,腥臭刺鼻的气味,还要顶着大浪在船上上下颠簸,站都站不稳,被摇得头晕眼花,吐得浑身无力,还如何打鱼作业?宋立芬和姐妹们挽起手把心一横,罪可以遭,但绝不退缩!起初她们不适应船上颠簸,吃了饭就要吐,一直强忍着身体的不适,直到慢慢适应了船上的条件。为了尽快学会打鱼要领,姐妹们认真向老师傅们学习,常常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可她们和男同志一样,没有半点偷懒和马虎。打鱼不仅要耗费大量体力,还要眼疾手快,互相配合,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她们就可以熟练地进行独立操作,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陆陆续续,又有新的姐妹们也加入了她们的队伍,女同志能上船干活,成为了一种荣耀,宋立芬和十几个姐妹们高兴坏了,她们凭着敢拼敢干、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真正成为了一名耕海牧渔的渔家儿女。


1972年8月,第一对由妇女独立驾驭的托网船正式组建,从船长到船员都是清一色的女同志,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三八船”。从1972年到1978年,她们创造了“连续六年产量山东省马力船第一”的佳绩,被誉为“海上花木兰”,享誉国内外。


而这背后,她们也付出了很多。出海作业随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险情,而且出海时间长,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无暇顾及,孩子病了,只能托付给老人照顾,很多人因为常年海上作业,患上了风湿;栾大姐的左腿作业时不幸掉进机器,经过6个多小时的海上航行才送到了医院,最后只能截肢,可是伤病痊愈后,她仍坚持装着假肢继续上船工作。


1980年,由于体制变化,“三八船”的姐妹们都离开了渔船,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可是这些姐妹们书写的故事却永远留在时空的烙印中,她们用“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打破了旧俗,以“战天斗海”的豪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她们就是一只只翱翔的海燕,驰骋在大洋中,迎着风浪自由翱翔!


第二十九篇

传奇古井——统领井


在刘公岛码头东北方向有一口老水井,井口是用花岗石砌成的方形口,上面用一个铁盖子把井口分成了两个小口,井体内部用石头砌成,据说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水井的容量更大些。尽管这口井距离大海很近,却不曾有过海水倒灌的现象。多年来井水依然旺盛、清澈、甘甜,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刘公岛人,它就是——统领井。

刘公岛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随着北洋海军在刘公岛上成军后,威海卫的老百姓长年处于海防前沿,长期存在着一种大兵压境、黎民遭殃的恐惧心理。为了安抚百姓,作为岛上最高的行政长官——护军统领张文宣来到刘公岛后,带领着官兵们冒着严寒酷暑全身心投入到炮台的修筑当中,和官兵们同吃同住共同克服难题,终将刘公岛建设成了海防重镇。


白天修筑炮台,到了晚上他又挨家挨户走访居民,了解情况。当得知岛上的淡水缺乏,张文宣在修筑炮台之余,用自己的积蓄带领官兵们打造了这口水井,他还命令官兵们不准惊扰百姓,张文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与爱戴。1890年,岛上的绅士百姓还专门为他立了一块“治军爱民”的功德碑,直到今天这块石碑仍然存放于龙王庙的东厢房内,也正因为如此,百姓们把这口井称为统领井,以此来纪念这位爱民的统领。


威海卫被日军占领后,刘公岛对外联络完全中断。北洋海军只有固守刘公岛,精心组织防御,等待援兵援助。张文宣毫不畏惧,配合海军连续击退日军的八次海陆进攻,丁汝昌自杀殉国的消息传来后,他走上了旗顶山,看着自己亲手修筑的炮台,感慨万千!身边的随从问他何去何从时,他断然答道:“死守刘公岛!”就这样在救援无望,粮弹告竭的情况下,他不顾身上多处受伤,持续阻击日军长达两天之久。即便是这样,也已无法挽回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命运,最后这位统领在悲愤中自杀殉国,时年45岁。


张文宣牺牲后,日军掠走了北洋海军的所有舰船,只留下一艘被拆除武器的“康济”舰用来运送殉难将士的遗体。当时北洋护军对海军的投降愤恨不已,拒绝将张文宣的灵柩抬上“康济”舰,陆军将士们用当地渔船,将张文宣的灵柩运到岸上,并辗转护送回安徽老家。


尽管岁月蹉跎,一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但“统领井”依然在无声地向世人讲述着那段历史,讲述着统领——张文宣的传奇一生。


第三十篇

抗战岁月中的白衣天使



夏丘五,山东省荣成县观里西村人。1923年在荣成县里与阎式丹、张玉德一起开办药房,以医疗为主业,这是荣成所开办的第一家医院。他们在抗日初期,经常接收治疗八路军伤病员,捐钱捐物,卫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积极支持革命活动

  夏丘五艰苦学医后,与张玉德、阎式丹一起商量在荣成开办药房,并取名“崇德药房”,当时是清末时期的旧中国,国弱民穷,暴动不断,劳苦大众饱受贫困疾病蹂躏,夏丘开的药房成了人民的避难所。1937年秘密从事党工作的李耀文和曹漫之等同志,正筹划着用荣成公安局的装备武装革命队伍,结果事有不密,被当局警觉,开始搜捕他们。当时李耀文刚得知消息便假装肚子疼去了崇德药房,夏丘五了解情况后,关切地向留他住下,但李耀文心里不安,还是决定离开到大山口,于是夏丘五就派弟弟夏小东陪李耀文上了路。不出所料夏小东和李耀文刚走不久就来了一群黑衣士兵进屋里翻腾起来,过了一会儿,没有任何收获便扬长而去。


  冒险免费救治伤员

  1940年,日寇的铁蹄踏入荣成,崇德药房便封存物资,疏散人员,停止了营业。日伪当局多次要夏丘五开门营业,夏丘五在不为敌人效劳的民族意识支配下都婉言拒绝。但药房歇业后,仍然有些危难病人找他治病,因此,夏丘五只能冒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暗中为八路军和周边的爱国民众急危重患者治疗。


  1942年秋的一天傍晚,夏丘五刚从农田劳动回家,迎面见到几个人抬着一个病号走来,他们神情异常紧张,夏丘五心里想一定是八路军的同志,便大声说:“崇德药房歇业多年,我也不从医了,你们还是到别处去医疗吧。”夏丘五一面这样说给别人听,一面却眨眼睛、打手势,示意他们向南转个圈,从东门抬进去,以掩人耳目。一回到药房,夏丘五立即对伤员进行抢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医疗,血止住了。病人痊愈后问夏丘五治疗费是多少,夏丘五回答:“免费。”


  秘密传送通知、标语

  夏丘五的妻子宁慧兰一次接到秘密通知,要求夏丘五把一些通知交给指定的人,让他们在某一日向抗日民主政府交纳军饷或军粮,夏丘五不畏风险,通过各种关系,把一封封的信转到了他们的手里。


  还有一次,又有人发来通知让他们去城里贴标语,标语上写着“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不当汉奸,不党亡国奴”“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在天擦亮的时候,夏丘五便通知妻子将标语藏在药包底下,以给县长太太看病为借口混入城内。当晚,城里城外便贴了不少标语。


  为配合此行动,八路军还在城南门外木棚栏门上栓了几颗手榴弹。第二天清晨,站岗的伪军拉开木栏门时,轰轰几声巨响,把敌人吓得乱成了一团。


  夏丘五救死扶伤,为国效力。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第三十一篇

我太姥姥的革命故事



小时候,妈妈经常给我讲太姥姥的红色革命故事,虽然我没有见过她老人家,但是她的英雄事迹却陪伴我成长,时刻激励着我。


我的太姥姥出生于1921年,15岁的时候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投身于革命事业。在那个物质资源极度贫乏又动荡不安的年代,我的太姥姥不仅能读书写字且思想先进,被指派为初家泊乡(现在的俚岛镇)妇女救国会的会长,带领乡里的妇女同志纺纱织布、写宣传标语大字报、组织生产等革命后勤工作。


有一天,部队里的老张指导员到妇女救国会指导工作,正在他们热烈地讨论问题的时候,一个老乡急急忙忙的进屋说“不好了!鬼子进村了,要大扫荡!”我的太姥姥一听,心里咯噔一下,“不好,老张同志有危险!小鬼子是有备而来还是突击扫荡?”太姥姥心里一边盘算着,一边沉着地对张指导员说:“老张同志,现在撤离太危险了,会和小鬼子撞个正着,快,跟我来!”太姥姥边说边带着张指导员迅速来到村支部大院的里屋并说道:“每次小鬼子来扫荡都是把村支部大院当做指挥地点,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你就藏在里屋的隔板上面会很安全。”张指导员也同意这个方案,很快就按照计划藏好并做好了伪装。


很快,小鬼子就包围了整个村子,并将村民们都赶到村支部大院。然后小鬼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搜查,看到值钱的东西也都抢走。搜查了一晌午,一无所获的小鬼子还不甘心,又冲着乡亲们嚷嚷道“有谁敢藏匿八路军的格杀勿论!有谁及时举报的大大有赏!”面对小鬼子的威逼利诱,乡亲们无动于衷态度坚定,折腾了半天的小鬼子只能悻悻地离开。


太姥姥的革命故事就这样被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了下来……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少年强则国强,用我们的立志成才祭奠革命先烈,用我们的奋勇向上致敬伟大的祖国!


第三十二篇

胶东渔民领袖——宋潮文



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中有一句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唱的是鲁提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个性。乳山市也有这么一位像鲁提辖的人物——宋潮文。他不怕牺牲,带领渔民铲除横行乡里的渔卡恶霸,推翻强征豪夺的反动民团,联合渔民抗日救国,成为胶东渔民革命的著名领袖。


铲除横行乡里的渔卡

宋潮文,字聚五,现海阳所镇南泓村人,188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渔民之家。在兄弟四人中,他排行老四。25岁的宋潮文和17岁的童养媳马桂芝结婚成家后,以二三亩薄地为生,育有两儿四女,家境十分贫寒。但他性格刚强,为人豪爽,不为强暴,好打不平。由于在烟台受过酷刑折磨,身材变成弯曲,大家都叫宋潮文为“宋罗锅”。


1923年,地方军阀与反动官府相互勾结,横征暴敛,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官府设在文登县沙窝岛的渔卡也趁机提高税率,滥收渔税,民众敢怒不敢言。看着人民倍受其苦,宋潮文不得安生。是年4月,他挑头出来,把当地渔民联合起来,成立渔民联合会,自任会长。


趁春汛渔民出海前集中在岸之际,他找人书写大量传单、标语,派人至即墨、莱阳、海阳、文登、荣成、牟平、胶州等七县各渔村散发张贴,揭露渔卡之弊。同时秘密联络各县渔民联合会,发动渔民攻打文登沙窝岛渔卡。


那一段时间,宋潮文整天出去联络工作,也不种地,家里都没有东西吃了。他到牟平县联络抗捐税回家时,牟平县渔民联合会会长王平一趁他上骡子之时,顺势把一小袋大洋放在骡子驮的筐子里,让他回家买点粮食吃。他立即从骡子下来,说:“这个大洋我不要,这是人民的血汗钱。你收谁的就还给谁。我领大家反贪污,我怎么能接受这个钱呢?”说着把这袋大洋给退回去了。没有办法,王会长只好给他一些粮食驮回家了。


经过宋潮文的组织和发动,各地渔民一呼百应,很快在现乳山市南泓村聚众万余人。宋潮文将渔民分为水陆两路,直捣沙窝岛渔卡,缴获税警枪械,活捉渔卡头子曹振标,迫其当众答应免缴渔税等条件。


推翻强征豪夺的反动民团

1930年,海阳所区区长姜德三纠集一百多人,拼凑八十余支枪,成立了民团,任命赵文贤为团长,团部驻扎在海阳所村西帽儿山,下设四个分队。反动民团依仗着地主、渔霸的势力,包办渔税,强夺农民土地,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是年12月,宋潮文、姜国元等人重整渔民联合会,沿海各村渔民一千多人纷纷参加,并推选宋潮文为会长,姜国元为副会长。会议决定于1931年3月20日,全体会员到帽儿山聚会,向民团抗议示威。这一天,各村渔民手持刀、棍和木棒等从四面八方按时赶来,许多农民也踊跃参加。


在这次行动中,宋潮文光着脊梁冲在最前面。面对着民团黑洞洞的枪口,他指着赵文贤,并拍着自己的胸脯说:“你有本事就朝着我这儿开枪。”看到他身后黑压压的一片群众,赵文贤没敢开枪,答应解散民团,并向渔民联合会缴出全部武器。


3月22日,适逢石孤庙庙会,大陶家村陶树经借此时机,率该村会员以烧香为名,缴了驻石孤庙民团一个分队的枪。宋潮文得报后,率众急赴支援,恰与救援石孤庙民团的海阳所区区长姜德三相遇,宋潮文等将其一并缴械并扣押。


用自己换回群众的生命

3月30日,海阳县长赵黼宸率领马队四十骑过来,妄图对渔民进行弹压,重新恢复民团。宋潮文、姜国元等速集渔民五千余人与之对峙。赵黼宸见渔民联合会人多势众,仓皇撤兵返回海阳城,火速报请驻烟台的军阀刘珍年派兵镇压。


4月15日,刘珍年派遣部下薛东国率兵包围南泓、大庄等村,抓捕宋潮文等渔民联合会的领导人。


由于宋潮文不常在村里居住,所以敌人一时没有抓到他。抓不到他,敌人就把南泓村的二十多名群众抓到村西的场院,并扬言抓不到宋潮文,就把这些人处死。


听到这个消息后,宋潮文主动回到村里,找到薛东国。他对薛东国说:“我是渔民联合会的会长,这事与他们无关。你们把这些群众放了吧,把我抓起来。”说完这话,他主动把双手伸出来,让人拷起来。看着宋潮文这么坦率,他们没有把他拷起来,将他带走了。


宋潮文被囚禁于烟台监狱。在监狱里,他受尽折磨,多次被压杠子而折磨昏死,一次次又被泼凉水缓过来,但始终不屈服。面对敌人的审问,他多次重申:自己不反对国家收取渔税,但坚决反对地主、渔霸收取的苛捐杂税,把老百姓当成唐僧肉,任人宰割。


成为胶东渔民抗日救国领袖

宋潮文入狱后,各方面积极营救,一年后得以释放。出狱后,他被推选为海阳县渔民抗日救国会会长,走向领导渔民抗日救国的道路上。他积极发动渔民参军,工作得有声有色。


1940年,宋潮文赴海阳县城与上级联系工作。归途中,在西乳山桃源村一带被国民党顽固派暗杀,时年56岁。


为讴歌宋潮文领导渔民闹革命的英雄事迹,1947年当地群众在海阳所村南为他树起一座“渔民翻身碑”。


1950年,他被授予革命烈士的称号。


第三十三篇

往返“孤岛”的信使


1894年11月21日,日军进攻旅顺。北洋海军重要基地旅顺港仅仅坚守了不到一天就被日军攻陷。11月下旬,北洋通商大臣兼帮办海军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分别电告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与驻守在威海卫陆路的淮系绥、巩军统领戴宗骞,要求海、陆军协同作战,固守待援。


1895年1月23日,日本山东作战军共计34600人(含军夫、杂役)在荣成湾完成登陆。无论是人数还是单兵作战能力,日本山东作战军的实力都远远高于驻防在威海卫陆路的绥、巩军。北洋海军与绥、巩军在一面英勇抵抗日本海、陆军合围的同时,一面等待着来自山东省内陆方向的增援。直至2月2日,绥、巩军覆灭,戴宗骞自杀成仁,然而山东省巡抚李秉衡许诺的援军依旧没有到来,威海卫城就此陷落,北洋海军对外的电报通讯系统、补给路线也由此中断。此时的北洋海军只能困守“孤岛”。


焦灼的战事、孤立无援的处境令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几近陷入绝望。大敌当前,与山东省巡抚李秉衡截然不同的是,在距离北洋海军刘公岛基地80公里外的烟台城内,有一位同样关注北洋海军命运的人。这就是身兼登莱青兵备道、东海关监督的刘含芳。登莱青兵备道隶属于山东省巡抚,但东海关则是北洋通商大臣的辖属。刘含芳早年曾在李鸿章幕府,参与北洋海军旅顺、威海卫等基地的建设,是北洋淮系在山东省的一位重要代言人。此时的刘含芳虽然已是恶疾缠身,仍然一面四处收拢从威海卫方向溃散而来的绥、巩军残部,一面设法与困守孤岛的丁汝昌取得联系。


2月7日,刘含芳收到李鸿章要求转达给北洋海军的突围密令。当时的威海卫已经被日军重兵重重把守,由烟台通往威海卫城的大路更是被重重设卡。携带密令的信使,想要通过日军的层层封锁登上刘公岛,不但要踏着寒冬的积雪穿越烟威之间的崇山密林,还要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偷渡威海湾,此行必然九死一生。登莱青兵备道麾下的一名年轻的威海籍军官夏景春临危受命。


据史料记载,1895年2月9日深夜,风雪中来往在海边值勤的北洋海军士兵突然发现海边出现一个人影!登莱青兵备道刘含芳派出递送李鸿章密令的信使终于登上了刘公岛。至于他是如何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偷渡威海湾,至今仍然是个谜。


从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开始,已经与外界失去联系近一周的刘公岛终于又盼来了外界的消息,丁汝昌终于看到了老上司的指示,然而看完后他的脸色却由欣喜变成了黯然。


原来这份突围密令除了要求丁汝昌率舰队突围之外,还特别强调要保住“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然而,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在2月5日凌晨的战斗中遭到日本鱼雷艇偷袭,受重创,随着几日以来战事的进一步恶化,为避免旗舰遭受被俘的厄运,丁汝昌不得不忍痛下令将其炸毁。而“定远”的姊妹舰“镇远”早在1个半月前发生了触礁事故,虽经全力抢救,避免了沉没的厄运,但是限于刘公岛基地的维修条件,“镇远”并未完全修复,舰底存在大量积水,航行极为缓慢。这份电令对于此刻的北洋海军,已经成了一纸幻梦。


丁汝昌立即着笔写信求援。在给老上司李鸿章的信中,他报告了几日以来的战况,“定远”“来远”“靖远”等舰损失、日岛弃守的情况,并对前日鱼雷艇没有返回威海湾异常愤怒。最后乞求援军必须在2月10日、11日间赶到。“如十六七日(农历)援军不到,则船岛万难保全”。


除了给老上司的求援信外,丁汝昌另外修书一封,直接给年轻时的老战友、淮系铭军马队统领陈凤楼。这支驻守在徐州的精锐骑兵部队是早在威海卫失守前就被定为援威的第二梯队之一。这封丁汝昌给陈凤楼的秘信格外透露出时机紧迫:“修五仁兄大人阁下:此间被围,望贵军极切。如能于十七日到威,则船、岛尚可保全,日来水陆军心大乱,迟到恐难相见。乞速救援!如弟汝昌叩。”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信使夏景春怀揣丁汝昌的两封亲笔密信,再次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偷渡威海湾、穿越烟威之间的崇山密林,九死一生返回登莱青道台衙门。刘含芳立刻派人,将丁汝昌那封“字字泣血”的求援信及时送至已经抵达潍县的铭军马队统领陈凤楼部。然而,由于李秉衡的擎肘,陈凤楼部最终没能驰援威海卫。


朝臣之间的争斗不惜以国家存亡作为代价,晚清政府的政治腐败由此可见一斑。然而,正如王尔德所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总有人仰望星空”。这名往返“孤岛”的信使,给身处绝望中的北洋海军送去了最后一丝希望,这种用生命践行职责的精神不能被历史遗忘。


◆陶鹤林捐巨款支援革命

◆峥嵘岁月

◆乳娘玉英

◆克拉克医生与刘公岛水师养病院

◆“拉撒的随便”——甲午大失败的小处追源

◆ 支前英雄——邓清禄

◆中国不亡有我在

◆片警是二级英模

◆共产党人助推威海卫回归

◆许世友将军与乳山小伏虾

◆战争中的“评书”

◆党国专员的华丽变身

◆黄土地走出的劳动英雄

◆位卑未敢忘忧国

◆奇兵救岛

永不凋落的兰花

战火硝烟玫瑰红

◆关于日本海军接收刘公岛“东口”报告的解读

蓬家夼村给了王良第二次生命

◆昆嵛英雄刘福考

战斗英雄任常伦

◆邓世昌——永远的民族英雄

◆从“高升”号事件的有力物证说起

巾帼不让须眉——胶东女英雄夏来

“荆轲”式的英雄——丁景仁

封面上的乳娘——宫元花

◆精神不朽 意志长存——于森

转发让更多人知道

来源: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

上一篇:学设计的朋友们看过来,这里有五千元奖金等你来拿~
下一篇:2018中国好网民 公益广告设计活动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标识LOGO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