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冬奥场馆建设、筹备工作如何了、怎样推动北京市冰雪运动发展......这些都是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效果图
千龙网发
张建东:冬奥会菜谱已经开始编制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1月14日开幕。北京市副市长张建东接受采访时就冬奥场馆建设、冬奥测试赛等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
冬奥场馆2020年基本完工冬奥场馆和设施将于今年开始集中建设,之前是新建场馆开工建设,去年年底开始一大批既有场馆的改造开工,比如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今年将是新建和改造场馆的全面施工。
原则上绝大部分冬奥场馆项目都要在2020年全部完工。但目前仍有部分场馆尚未开工,比如北京赛区的颁奖广场,这是一个临时建筑,不需要那么早开工,根据施工建设计划,这类场馆,只要确保奥运会时投入使用即可。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效果图
千龙网发
20项测试赛检测场馆运行今年开始,北京将重点筹备测试赛。2022年冬奥会前,将有包括15个冬奥项目和5个冬残奥项目在内的20项测试赛陆续举行。主要用于测试场馆基础设施、运行团队、配套服务,包括住宿、交通、安保等,以及城市保障联动等方面,所以准备测试赛必须和场馆运行紧密结合。
每个测试赛时间不一样,最早的一场是2020年2月在延庆举行的高山滑雪世界杯。所以高山滑雪场中心要在今年10月具备造雪条件。现在正在建设和改造的场馆将根据测试赛的安排陆续完工,以满足测试赛的要求。
国家体育馆夜景效果图
千龙网发
冬奥会菜谱已经开始编制冬奥会的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比如在运动员住宿方面,各国运动员住宿的分配方案的制定,签约酒店都在着手进行。冬奥会的菜谱已经开始着手编制。奥运会各国运动员吃什么样的菜,现在就得编制。由于运动员来自不同的地区,各国的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差别。同时,还有食品安全问题,建立可追溯的机制,原材料的生产基地等都要考虑。
气象条件对冬奥会的雪上项目至关重要,需要最精准的预报,在比赛时,在通报时间上以每10分钟作为一个单位级别,空间上以100米为一个通报单位。
今年下半年要发布冬奥会的吉祥物。目前冬奥会吉祥物的征集工作已经完成,已经征集到5000多件吉祥物设计。这充分体现了全国人民对参与冬季奥运会的热情。另外,今年下半年还将启动征集奥运口号和奥运歌曲的征集。同时,冬奥会的宣传将与国庆70周年、世园会等重大活动结合起来。
四位委员畅谈冰雪运动发展
1月14日下午,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办以“助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推动本市冰雪运动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场记者会。孙学才、曹卫东、李妮娜、李杨薇四位委员就“助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推动本市冰雪运动发展”主题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会现场(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
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室内外冰雪场已达110家据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孙学才介绍,目前,北京有室内滑冰场37座、41块冰面,室外有53座滑冰场,有20家雪场,为冰雪运动的开展和普及奠定了场地基础。此外,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冬运博览会,制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体育协同规划,推动京津冀冰雪产业的协同发展,并支持延庆区打造国际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区,促进冰雪产业的发展。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孙学才发言(1月14日摄,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
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参与冰雪运动也逐渐成为市民冬日休闲新选择。2014年以来,北京连续举办四届市民快乐冰雪季,2017年-2018年举办市区级活动336项,“一区一品”活动3751项,吸引了502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青少年冰雪运动进一步得到推进,107支区级冰雪运动队成立,注册运动员达到4554人,去年的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联赛中,共有29个俱乐部、162支队伍、2554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在竞技冰雪运动方面,孙学才说,包括俱乐部在内,北京成立了各类专业队伍28支,有77人入选国家队和国家集训队,培训重点包括花样滑冰、钢架雪车、雪橇雪车和速度滑冰。“希望到2022年能够有更多北京籍运动员入围中国代表团,在家门口取得好成绩。”
跨界跨项选材补齐冰雪运动人才短板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曹卫东表示,北京应加快冰雪运动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曹卫东发言(1月14日摄,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
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目前,冰雪运动人才主要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参赛人才;围绕冬奥会赛事的组织和管理等办赛方面人才;科技保障、文化方面的人才;社会推广人才这四方面的人才,其培养渠道是不一样的,在参赛和办赛两方面采取了一些超常规的手段,包括跨界选材。
“跨界跨项选材相当于‘弯道超车’,轮滑玩得溜的可以跨界练速度滑冰、短道速滑。”曹卫东委员说,北京市在跨界跨项选材方面做了非常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200多名跨界跨项运动员在参加不同的项目训练,其中170多人已入选国家集训队。
针对跨界跨项选材,曹卫东委员建议,要纵深推展到中小学。“冰雪运动进校园最大的问题不是场地而是人才。北京市中小学里面懂冰雪运动的体育老师还是比较少,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方式,利用假期对老师进行集训,实现就地转化。同时,要在高校开展冰雪运动管理人才的跨界跨项培训,来提高冰雪管理人才的水平。”
制冰师也是“工匠”应提高待遇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干部李妮娜建议,发挥冰雪运动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相关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干部李妮娜发言(1月14日摄,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
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作为滑雪项目的世界冠军,李妮娜长期关注北京的滑雪市场,她认为,目前冰雪运动人才配置不足,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提人才培养的时候,指的是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往往遗漏了制冰师等专业人才。”国外一些比赛在请高级制冰师工作时,薪金高达十几万美元。而在国内,我们的制冰师被视为工人、“师傅”,而非高级人才。
她举例说,上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请美国专家来修一次冰面需要支付高额酬劳,而请国内专业人士时,经常是把人从单位“借”出来,修一场比赛只提供一些补助,导致有活却没人愿意干。
在李妮娜看来,这些人才也是真正的“工匠”,目前他们没有获得应有的身份和地位。如何培养出世界级的专业制冰师、专业场地修建师?她建议,让协会与社会力量进行合作,让相对专业的冰雪运动培训机构代为培养人才,再与专业领域进行对接;也可让企业进入,赞助一些队伍、项目,更好地推动冰雪事业发展。
此外,李妮娜还呼吁在北京建设冬季冠军运动员展览馆,让公众了解中国冰雪运动和参与冬奥的历史,通过邀请世界冠军教学等互动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冬季运动中来。
北京市已有46万中小学生上冰上雪李杨薇委员介绍,“冰雪运动进校园”是向全民普及冰雪运动的重要抓手。在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过程中,北京克服了少冰少雪的自然条件限制,探索出了一些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以朝阳、海淀的一些学校为例,它们采用了仿真冰场,让学生体验滑冰的乐趣。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李杨薇发言(1月14日摄,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
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在赛事组织上,北京也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青少年。她介绍,到2018年底,北京共有46万余名中小学生上冰上雪,其中雪上项目25万余人,冰上项目20万余人,成绩斐然。到目前为止,北京已经有了100所冰雪特色校,而在去年的时候,这个数字还是52所。她说,到2022年,北京市要打造200所冰雪特色校,到那时候,冰雪运动在青少年当中的普及将不再是梦想。
今年,李杨薇委员还带来了一份关于促进民间滑雪人才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提案。
来源:千龙网 北京青年报 北京晚报
往期精彩回顾传播北京|报道北京
微信ID:beijingqianlong长按二维码关注千龙网中国首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