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宁夏日报》征文 | 徐洁:亦师亦友四十年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07-30 

点击上方↑↑↑“宁夏日报”关注我们

漫漫人生路,道道风景线,有多少岁月令人眷恋,有多少往事铭刻记忆。我和《宁夏日报》的缘分,简言之,是渊源广、感情深——我爱《宁夏日报》这个教我已近40年的老师。

  从参加工作那天起,《宁夏日报》我没有一天不读。那时的《宁夏日报》每天只有四个版,我每版都不落。后来报纸越来越厚,我只能选择阅读领导的讲话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重大国内国际新闻了。近40年来,《宁夏日报》的墨香伴我行,她给我的影响和记忆太多太多,回首往事,一幕幕尽在眼前,请让我表达一个老朋友的诚挚祝福!

  我对《宁夏日报》有亲近感,对我来说,《宁夏日报》亦导师亦战友。我是《宁夏日报》的老读者,也是老通讯员。1981年,我在距彭阳县城30多公里的王洼乡工作,乡里只有一部老式的手摇电话,没有手机、电脑和其他设备,更没有休闲娱乐场所,班车每周捎来一次的报纸成了我唯一的精神食粮。

  一天,我下队回来躺在床上翻阅积攒了一周的一大沓报纸,一份《宁夏日报》图文并茂的排列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如饮甘露般翻看着她的每一个版面、每一篇报道、每一张图片,有《塞上风》《综合新闻》《区内简讯》《想说就说》《朔方论坛》《现场短新闻》《社会新闻》《读者来信》等10多个栏目,感觉到非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民生,表述口语化、大众化、接地气,非常符合农民口味,大众口味,而且还是农民自己写出来的原汁原味的作品,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兴奋不已。

曾经发表的作品,作者都细心地贴在剪贴本上。

由于工作需要,我先后到过四五乡镇,在基层乡镇工作了20多年,后又进了县直机关,40年来,无论身处哪里,闲暇时,一杯清茶,一张散发着淡淡墨香的《宁夏日报》是我的最爱。每每此时,悠然探出手去,展开报纸一张,手指在报纸上一路滑过,报纸在指间缓慢流转,墨香在屋内淡淡飘溢,仿佛能感觉到涌动的力量从指间通往心头,呼吸也充满墨香之气。

  有了这脉墨香,心境才变得淡然,心境才会豁然开朗,并由此对生命保留了一份美的关注和热爱。随意捧起其中一张,半躺在床上,伴着那黄昏的一缕斜阳,揭开那一页页墨香四溢的篇章。抛开世事的纷扰与聒噪,展卷忘我,仿佛天地间只容下一张报纸和一个虔诚的读者,微风吹过,带来指间那淡淡的墨香……几乎翻阅了每期的《宁夏日报》,如获至宝。  四十年了,许多朋友会不时地调侃:没事的时候,一桌麻将,一场小酒,既联络了感情,又打发了闲时,何乐而不为。的确,浸在报纸和书里久了,也会不时地生出许多淡淡的寂寞,生出莫名的惆怅和伤感。纵然是这样,我也不愿在方城间、吆三喝四的喧嚣中寻找慰籍和友谊。一直为自己没能上大学做记者而感到遗憾,一直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自己在文化层次方面的欠缺,也一直在用读报纸和书来回填这道少年时代的因贪玩而造就的鸿沟。也只能从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报纸和书卷里寻找继续走下去的理由。  慢慢地,《宁夏日报》的墨香伴我行便成了生活里的一种心境。特别是我在乡镇工作期间,领导交代我在做好乡镇常规工作的同时多采写新闻稿件,通过报纸、县乡简报、县广播台等媒体把工作亮点宣传出去,怎么写?从哪里选切入点?我脑子里一片空白。闲暇之余,我仔细揣摩《宁夏日报》,模仿着写了一篇王洼乡崖堡村集中开展农田综合治理大会战的消息,题为《崖堡村积极建设稳产农田》,稿子写好后用信封装好托付班车司机捎到县城投到邮箱里,谁知没几天被《宁夏日报》在一版醒目位置刊登,我当时喜出望外,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可风光了,从此,我和《宁夏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至今保存着20多年前自己发表的作品。
  自那以后,我一下子对新闻写作兴致浓厚,有空就下队与农民交朋友,寻找新闻线索,仅仅一年就在《宁夏日报》《共产党人》《宁夏教育》《农民日报》《中国老区报》《中国水利报》《固原报》等媒体发表稿件百余篇。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当地许多农民从羡慕到模仿,也开始了拜师学艺,走出农门经商,几年时间,王洼乡已有千余名农民率先进入市场,参与流通,逐渐占据了本地的餐饮服务、个体工商、裁剪缝纫、修理、米面油加工、牲畜贩运等市场。  我觉得它有新闻价值,就及时采访了领导和几户农民,写出了《“市场鸳鸯”遍山乡》,被《宁夏日报》刊登。写出的《拍卖“四荒地”切忌一“拍”了之》,刊登在《宁夏日报》的《朔方论坛》栏目上。  在以后下队的日子里,我还了解到一些边远、偏僻村队的小学常给学生乱放假,老师回家种地干零活和部分乡镇每到换届选举阶段,出现了工作无人抓的现象。部分农村早婚早育的不良现象在悄悄蔓延,许多青年男女未到法定年龄,亦未办理结婚手续就结婚同居生孩子。部分农村农作物收获后,一些农民对废旧薄膜不进行彻底清除,而是随处堆放,任其“满地飞”,对土地造成危害。  我分别写出了《应多为小学生着想》《站好最后一班岗》《早婚早育现象不容忽视》《废旧薄膜应及时回收》等稿子,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寄给了《宁夏日报》,很快刊登出来。  后来,我还写出了《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烤烟已成为彭阳县支柱产业》《王洼镇百余落榜青年成为科技致富能手》《王洼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牛娃成亲了》《在平凡中闪光》《为了山区水利水保事业》等几十篇新闻及人物通讯稿件,先后被《宁夏日报》采用。特别是2014年,在马文锋、瞿学江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采写的《辛勤汗水换来一城美丽》稿件被《宁夏日报》刊用,并获得了宁夏日报报业集团2014年度新闻通讯三等奖。

作者获得的奖项。
  回首每一段经历,通过努力学习,逐渐办事有自信,走路有方向,迈步有底气,我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宁夏日报》这个老师的帮助指点,也得益于报社一批领导、编辑老师的热心支持。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宁夏日报》由薄到厚,既是我的舞台,也是我的良师益友,一路伴我成长。“通讯员”始终是我为之骄傲的第二职业,无论再忙也从未中断过采写新闻稿件,每年都在《宁夏日报》等各级新闻媒体发表稿件,这都离不开各位编辑老师的关心、鼓励和帮助。这四十年来,我们携手走来,共同品味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共同经历了《宁夏日报》发展中的风风雨雨,共同迎来了《宁夏日报》的美好时期。李涌泽、白皋、杨兆海、魏华、王晨、王猛、马文锋、瞿学江、马骏、任建中等编辑老师都给予过我帮助和指导,他们当中有些人已退休,有些人由于工作变动已调离《宁夏日报》,有些人仍然在《宁夏日报》这片肥沃的田地里辛勤的耕耘着,我们彼此以文读人、相知如镜,结成了兄弟、姐妹般的友谊。细细回想,与每一位编辑、记者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都将成为永恒的记忆。  从第一篇文章被刊登之后,我的文章便开始陆续在报纸上刊登,每当文章刊登出来之后,我都会将刊登的文章与原文进行对比,对于编辑修改的地方更是细细琢磨,可谓受益匪浅。  也正是在这种极大的精神鼓舞下,我还陆续涉及了散文、诗歌、通讯等其它题材的写作,写出了《妈妈的教诲》《妻子的日记》《人生好忙碌》《牛娃成亲了》《平平凡凡总是真》《那年我高考》《怀念曾经下队的日子》等作品,这些都离不开编辑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很是感谢。  如今,我的新闻获奖证书已有上百,翻看每年的新闻作品,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无论是调查报告还是专访,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里面都蕴藏着让我们感动的人或者事,是他们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那根善良的神经。  四十年来,我到过彭阳县百余个乡村,采访过致富能手,也采访过烈日炎炎下的农民工,记录下了山村的美好变化,见证了留守儿童成长的艰辛,身残志坚的人们给我启示和力量,勇于战胜困难的孩子给我激励和自省。他们平凡的故事,纯真的笑脸,质朴的语言,都使我温暖,让我感动。我对自己说,要做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编外记者”。这辈子虽然没有当过官,没有当过老板,没有高高在上的荣耀,没有花天酒地的阔气,但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戴上草帽上地头,卷起裤脚走田埂,躬下身子进农屋,蹲到灶边问民情,我感觉充实,给《宁夏日报》投稿,我心情愉悦,终身受益。  值得写的地方很多,虽然不能一一言表,但愿这片言只语能表达我与《宁夏日报》之间的浓厚情怀。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每一位记者、通讯员都能“妙笔生辉,只为正义立丰碑;翻江倒海,写出人生最精彩”,也衷心地祝愿《宁夏日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秉承传统、继往开来,与社会各界朋友携手并进,圆梦未来!我衷心祝愿《宁夏日报》越办越好!(作者:徐洁,系彭阳县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干部)


权威发布|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公报

加装电梯告别“爬楼时代”!10月1日前装好补贴15万元,银川老旧小区有人欢喜有人忧 !

这份名单,宁夏9个村庄上榜!优先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政策!

党纪政务处分265人!银川市亮出上半年正风反腐成绩单

上一篇:《我的父母》征文——纸里的深情
下一篇:艺术教育系第二届原创歌曲大赛通知

关注我们

征集网官方微信

征集网客服